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解析版).doc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35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C。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明朝引进了玉米,元代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三者同时出现的最早朝代应是明朝,故C正确。
2.(2021·台州模拟)《耕织图》为清朝皇帝命画家绘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农业生产。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  )
A.长江下游成为重要粮仓
B.经济繁荣,人口增长
C.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D.耕犁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
【解析】选D。牛耕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前后延续几千年,清代仍然使用,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太大突破,故选D。
3.(2021·金华模拟)有学者估计,明初全国人口大约6 000万,到明末超过1亿,而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则增至3亿。清朝人口急剧增长的因素有 (  )
①人地矛盾的凸显
②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③国土的扩展与开发
④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人地矛盾的凸显是人口剧增的影响,而不是原因,①错误;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清朝人口急剧增长,②正确;随着国家领土疆域的扩展,山地和荒地的垦殖促进了耕地的开发,为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提供条件,③正确;明清时期没有外来人口大量涌入,④错误;故C符合题意。
4.有人测算,晚明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70年代年均约25万两,80年代年均约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 (  )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晚明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丰富了中国的货币供应,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故选B;新的生产关系明中叶已经在江南地区萌发,排除A;白银的大量流入并不代表政府海禁政策失效,排除C;晚明时期,传统小农经济占压倒优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
5.《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这一政策 (  )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
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解析】选A。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可知为清代的摊丁入亩,故选A;材料说的是赋役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清代“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不再单独征收人丁税,促进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排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与政府的税收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
6.(2021·嘉兴模拟)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  )
A.“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解析】选B。据材料“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可知,陆王心学强调“致良知”,即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故选B。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