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
A.平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缺乏入仕途径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解析】选A。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拔标准,平民百姓不得参与,形成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故A正确,B排除;C,九品中正制不以才能为选拔依据,故不能选拔大批优秀人才,排除;D,九品中正制下形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2.(2021·北京模拟)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解析】选A。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业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
,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错误。
3.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考试 ( )
类型
来源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继承了九品中正制的优点
B.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唯一途径
C.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D.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的结合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考试包括三种形式,生徒、乡贡、制举,既有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自举参加考试合格者,还有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这体现了多种选拔方式并存,故选D;科举制的实行应该是克服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A;科举制是读书人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而非唯一途径,排除B;科举制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材料呈现的是科举制的不同形式,排除C。
【拔高训练】
(2020·北京模拟)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俗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消失,A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排除。
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解析】选A。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C说得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5.(2021·聊城模拟)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正确;A、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错误。
6.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