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高效复****第二十五单元
本单元围绕两条线索进行纵向梳理,注重中外比较学**** 1.两条线索:一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二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纵向梳理:
(1)关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注意从“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三个角度进行纵向梳理学**** (2)关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注意从“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两部分进行分阶段纵向梳理学**** 3.比较学**** 对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又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
纵向贯通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重要功能和主要特点
1.发展演变:
(1)战国:开始建立户籍制度。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3)汉朝:“编户齐民”户籍制度。
(4)隋朝:实行“大索貌阅”政策。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6)宋朝:实行主客户分籍。
(7)元朝:户籍制度按职业“诸色户计”。
(8)明朝:实行户籍档案制度“黄册”制度。
(9)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重要功能:
(1)征发徭役。户籍是徭役征发的单位,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征发徭役。
(2)基层治理。户籍管理与基层区划合二为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主要特点:
(1)等级性。例如,秦朝的户籍,分为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2)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官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3)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重要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
(2)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拓展延伸】明代户籍的管控——路引、户帖、黄册
(1)“路引”制度。明代的路引,大致类似于现在地方政府所开具的介绍信,以便人们外出经商、务工乃至进城探亲。譬如工匠、商人外出务工和经商,无论是道途远近,还是走水路、陆路,都应该在路引上明白开明,并在外出之时,随身携带路引。
(2)明初所定户籍制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一家一户所备的“户帖”,相当于现在每家的户口本,由本户自己收执。
二是户籍,也即所谓的“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黄册是户帖的汇总,即10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以地方府州县为统计单位,而后汇总并收藏于中央的户部。
【思维特训】
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兼并战争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国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解析】选A。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符合材料,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此作为兼并战争的手段,B错误;商鞅变法中废除土地国有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制,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D错误。
纵向贯通二: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特点和重要作用
1.发展演变:
(1)秦汉时期,实行乡里制度。
县下设乡和里。乡有三老,里设里正。
(2)唐朝时期,实行邻保制度。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宋朝时期,实行保甲制。
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4)明清时期,实行“保甲制”。
以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2.主要特点:
(1)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2)宗法关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法性与行政性高度整合。
(3)体现了户政、治安、行政、司法等多种职能,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3.重要作用:
(1)节省了国家的行政开支。
(2)稳定了基层的社会秩序。
(3)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拓展延伸】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保甲制度
(1)保甲制度是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
(2)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一。
基本内容是:
将乡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