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部编版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8页4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部编版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2月份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世纪以来,研究非西方文化的西方人类学家,已经关注到亚洲、非洲等文化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了。其实,文化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特别浓厚。过去人们认为,黄河流域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土壤。然而,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代表了长江三角洲文化,已有7千多年的历史,太湖周围的良渚文化也有5千多年的历史,这些文化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耕种已用犁,种的是稻谷,会纺织。这两个文化类型,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已定居了的乡土文化。可见,浓厚的乡土性,广泛存在于中国南北方辽阔的大地上。
  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延续了几千年,多少代人生活在稳定的历史继承性中。这种特殊的历史性,也表现在我们文化的精神方面。自孔子时代起,倡导人文关怀,不关心人死后的灵魂归属,而关心现世生活。这不是说,中国人不在“死活”之间寻找关联性,而是说,我们不像西方人那样把死人与活人分离开来,而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与现世生活有关的连续性。
中国文化的注重历史性,要从亲属制度说起。中国是一个看重祖宗和子孙的社会,个人是上下、前后联系的一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生命在时间和空间里有一段属于个人的份额,但它并非是个人性的。个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但更重要的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得以不朽,是因为他立德、立功、立言,从被社会承认、对社会做出贡献、对社会关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阐述,而得到超越人的生物体的生命。
在中国文化中,文化在这个特殊意义上具有的历史性,又紧密地与文化的社会性相联系。人生在一个所谓的“社会结构”中,出生后要在社会中从幼年到成年,变成社会人,接受一套这个社会的文化内容。这个过程,是靠“学而时****之”,靠模仿,对模仿不满足后,就要创造,个人的创造为社会接受后,变为集体的东西,就超越了个人,成为集体的和不朽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里,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有变化和创新。像“天人合一”一样,个人生物体——集体——共识(包括语言、意义、反应),即人——社会——文化,在中国文化里是重要的连续体。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文化只是作为一个环节,本身要维持,也要创新。各人的生死是有先有后的,但活着的与死去的有共同的文化联系。个人在一生中的立德、立功、立言虽然是个人的,但却因出于个人作用而进入了文化体和社会体,成为非个人而且是不朽的。文化有自己的历史,本身有历史的继承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体现在一般所说的“民族精神”上。强调历史,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关怀来实现文化的关怀。祖宗和子孙之间是一个文化流,人的繁殖指的不仅是生物体的繁殖,也是文化的继替。
(摘编自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乡土社会在文化的精神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历史性,倡导人文关怀,不在“死活”之间寻找关联性。
B.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社会的文化内容,对社会的文化内容进行模仿,这体现了文化的历史性。
C.社会的文化内容,影响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