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吉林省长春市部编版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zip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6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注意事项: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
人生观,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古代士大夫从来都非常重视对“道”的思考和实践。很少有士大夫把文学事业当成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甚至有“士当以器识为先, 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的说法。几乎所有文学家都既是文学的创作者,政治的参与者,又是“道”的思考者和探索者。在中国古代文人看来,文学创作活动与对“道”的思考和实践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一体两面,必须相互渗透,甚至融为一体。每个文人的身份或其创作可以有所侧重,但“道”不能离“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不能离“道”,否则就于世道人心无补甚至有害。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与西方文学侧重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相比,中国文学比较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来强调“文以明道”,就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所谓“文以明道”,就是指文学不仅要有文采、情韵之美,还必须反映社会现实,包含深刻的思想,有益于世道人心。 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如此,这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活动之主体的士大夫群体的特殊身份和意识有关,而后者又是由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环境所决定的。
西方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政治权力为诸侯、贵族所垄断,知识分子很少能够染指, 因此他们大多从事宗教、文学、艺术、技术、商业活动,于是西方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就不是特别密切。中国则自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形成, 贵族阶层日渐式微,最高统治者需要有一大批出身平民阶层而又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协助管理庞大的国家,于是旨在培养、选拔、任用这些人才的一系列教育、选举、职官制度应运而生并日臻完善,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形成。他们中很少有人把自己看成纯粹的文学艺术家,都特别关注社会现实。从高处说,他们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政治便成为他们的整个生活——包括文学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政治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轴心,因此现实主义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 当然,这一文学传统有得有失,相对来讲,中国古代文学对人性、个人自由、爱情、自然、 幻想世界等的探索和描写就不够细致、深入。
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倾心于对“道”(包括人生之道、人伦之道、政治之道、天地之道)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在政治统治占绝对中心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宗教的作用相当有限,引导社会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职责,主要靠士大夫群体来承担; 另一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几乎拥有绝对权力,士大夫群体只能通过对“道” 的思考和实践,构建高于“政统”的“道统”,对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力予以一定的制约。此外,士大夫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和责任的阶层,也必须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在中国古代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