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政治活动需要
C.传播伊斯兰教 D.经济利益驱使
2.格指出:“伊期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拉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3..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后,长期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至15世纪,《医典》在西方被重印了 15次。材料说明( )
A.阿拉伯文化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D.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
4.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14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要想进攻欧洲,几乎找不到比这更有利的时机了。这一时机是( )
A.欧洲黑死病的蔓延 B.西欧王权的衰落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自治城市的发展
5.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等六种不同看法。《太宗实录》记载,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 B.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
C.不同国家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 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
6.678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
B.唐政府注重按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
C.唐停止对新罗的战争客观上为新罗内政建设提供了条件
D.双方关系经历了从冷淡到缓和的过程
7.公元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全面推行部民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8.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由此可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社会形态处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9.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