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2019滨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
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炼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论点】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要善于“折叠”自己。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红军长征史上“四渡赤水”这一具体战例,用“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的结论,证明了“‘折叠’是智慧的迂回”。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论据的分析与补充】
4.仔细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及结构】
答案示例:达·芬奇画出惊世之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被誉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就是因为他在学画初期不断地画蛋,在画蛋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用细腻的画笔表现事物生动独特之处。
答案:文章首先以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例子,引出对“折叠”内涵的阐释。然后作者分别从“‘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的叠加”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最后指出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常考类型
方法指导
答案示例
类型一
概括论点
(问题1)
1.位置寻找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
2.反推论据法: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弄清论据的共同点,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即可得出中心论点。
3.综合分论点法:一篇议论文有时会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我们可以抓住分论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明确中心论点。
要善于“折叠”自己。
类型二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问题2)
结合附录二
1.根据论证方法的各自特点判断出论证方法。
2.结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