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知识迁移
中考题型全国视野:山西卷、连云港卷、宁波卷、绍兴卷、宜昌卷等
所谓知识迁移,可以理解为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正在探索的知识的开启作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学****对另一种学****的影响”。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阻碍和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的负迁移。纵观全国中考文言文,部分地区会将传统的文言知识考察与对联、成语、传统文化、语文基础知识、历史常识等相结合,大大拓展了考试维度。对比阅读作为最常见的知识迁移形式将在下一专题讲解。
考点链接
(2019山西中考)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 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则古文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答案】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方法指导】1.对联的基本知识
①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例如:为了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如果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小石潭记》)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卷石清潭还相伴
或摇,或缀,或披,或拂,碧树翠蔓尤寂寥
③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例如:利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陋室铭》)
德馨能居陋室
品高不染淤泥
④平仄相对。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用平声,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
2.初中所学文言文与传统文化勾连
类型
传统文化观点
代表篇目
言志篇
道家“无为”思想、儒家“君子”思想、强调道德的内在修养等
《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战争篇
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负、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战争讲究策略等
《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学****篇
强调学****的重要性、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持之以恒、古为今用等
《〈论语〉十二则》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的态度和方法。
山水篇
寄情山水、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浪漫主义风格等
《岳阳楼记》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醉翁亭记》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