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第4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作业.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10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第4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作业.doc
文档介绍:
课时质量评价(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科举制下,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凭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唐朝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荫等选官方式,排除B项;取士标准以成绩为主,不能体现多样化趋势,排除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A 解析:根据表格中列举的唐朝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其社会主流意识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唐朝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将科举制度与其他入仕途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制度是士人入仕唯一通道”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越来越严格,说明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数量会不断减少,其社会流动性会减少,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
3.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发展,宰相的下设机构成员和辅助人员增多,并听命于宰相,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故选D项;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项;对宰相的改革不能影响皇帝的决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如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是否削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
4.(2020·济宁模拟)“堂帖”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帖”。“堂帖”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常
A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中后期日常政务三省宰相不用请示皇帝,可直接裁决,这反映了该时期相权有所增强,故A项正确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