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解析版).doc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6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微专题1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专题剖析】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
(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经有了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改法为律”。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即法律命令。
(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次减省《魏律》。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的推动。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时撰成的《永徽律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2.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曾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3.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4.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5.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6.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7.清朝乡约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并与法律合流。
【高考真题】
1.(2021天津卷·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答案】C
【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孟子推行仁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规范统治者行为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与监督民众无关,排除D项。
2.(2021全国Ⅱ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A
【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3. (2021 山东卷·1)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