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第10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38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第10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x
文档介绍:
单元综合提升
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5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
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关系的发展
1.中美关系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2.中苏(俄)关系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则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模仿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