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专题
北京市顺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4—18题。(17分)
水口行舟①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②两山相对鸣。
【注释】①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②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
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
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
15.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16.下列对《其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
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
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
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
17.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
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
C.两首诗都受到所见景物感发。
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
18.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以情韵擅长,宋诗以思理见胜。”按照这个标准,朱熹这两首诗哪一首可算“唐诗”,哪一首可归于“宋诗”?试选择其中一首,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6分)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望蓟门【1】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萧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2】,论功还欲请长缨【3】。
注释:【1】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投笔吏:西汉时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3】请长缨:西汉时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常被用来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客”指远道而来的诗人自己。
B.“萧鼓”一句与《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讽刺将士在营帐中寻欢作乐。
C.“海畔”一句突出了蓟门关独有的地理优势,一个“拥”字形象地写出了蓟门关被大海、高山环绕的情状,极富感染力。
D.全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着力勾画边关的山川景象;紧扣一个“惊”字,抒望中所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3.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3分)
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14.明代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中评价此诗有“壮健之气”,是说此诗气势雄壮,充满豪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价的理解。(6分)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1分)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1】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2】。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1】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2】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2.下列对诗句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