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议论文阅读
[一](2020·合肥42中期中考试)(17分)
说“勤”
林家箴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是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
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想要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就需要“勤”。(3分)
2.请用“∥”为本文划分段落层次。(限标2处)(2分)
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能力。本文作者第①段引用俗语、韩愈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阐述“勤”的内涵;接着③④两段设立两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所以文章段落层次划分为:①∥②③④∥⑤。
3.请为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勤出成果”的分论点。(3分)
示例:王羲之练字,每次练完字后都会在水池中清洗毛笔,久而久之将池水染成黑色,终成一代书法大家。(言之有理皆可,3分)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举例论证。(1分)列举德摩斯梯尼和陈正之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勤出聪慧的观点,(2分)使文章更
有说服力。(1分)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名言,前后两处作用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5分)
开头引用名言是为了引出论点“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并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这个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结尾引用名言是为了强调勤和个人的关系,进而补充论证“想要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就需要‘勤’”的观点。(2分)
[二](2020·湖北随州)(14分)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着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