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师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2页18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师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 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向预测
[考情报告]
2018-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
卷Ⅲ
社会科学
论文
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选材方面看,近年全国新课标卷全部选用了社会科学类文本,文本选择以关注现实社会、关注文化传统、注重人文精神为主要原则,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篇幅多在千字左右,文字浅易,不难理解。②从考查角度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没有直接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理解,而是将其融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更注重综合性,对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难度有所加大。③从题型设置看,几年来均设置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第2题题干设置跟往年有所不同,都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种变化恰好对应了新考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提法。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且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
2019年全国新课标
卷Ⅰ卷Ⅱ
卷Ⅲ
同上
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的成就》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0年全国新课标
卷Ⅰ卷Ⅱ
卷Ⅲ
同上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周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与技能的梳理
[命题秘诀]
一、考什么——了解选材,明确考点
所谓论述类文章,指的是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历史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但都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毫无疑问,在2021年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也仍将保持这一风格。
根据《考试大纲》知道,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能力层级,共有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由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只设置三道选择题,因此高考对这六个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轮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2015年之前,高考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设题,位居全卷第一题,而2015年后一反常态,将其融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更具综合性,一道题往往会涉及“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的多个考点,且这些考点常常有机融合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其中,又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为考查重点。因为其他几个考点都是以它为基础的,一切理解或分析综合都离不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点,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几道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二、怎么考——识别陷阱,有的放矢
一直以来,全国新课标卷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都是以四选一的客观题的形式在第Ⅰ卷中出现;设题3道,分值为9分。在每道小题中,命题人都设置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选项来迷惑考生。因此,只有掌握了命题人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具体说来,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用以干扰考生的常见方式如下:
1.以偏概全。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题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B选项对应“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是符合后代利益的。”看似正确,但是原文“至少从我们当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