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1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而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3.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5.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
6.许多明清小说比较成功地描摹了人生世情,其中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7.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地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2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朝江南地区 B.唐朝关中地区
C.宋朝太湖地区 D.明朝苏杭地区
9.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10.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11.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如松江的棉纺业发达,景德镇的陶瓷业发达,佛山的冶铁业发达,汉口的长江商品转运码头较繁忙。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经世致用”
D.提出“工商皆本”
12.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