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
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回答的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故选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当时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才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回答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排除D项。
2.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1952年4月,***曾解释道:“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建交模式( )
A.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施
B.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和困境
答案 B
解析 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是新中国领导人把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和尊严与国际法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创新,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一项重要的开创性实践,彻底划清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界限,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时尚未提出,排除A项;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的率先承认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排除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排除D项。
3.***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答案 B
解析 根据“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与应对帝国主义威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与苏联结盟,没有体现包容性和开放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认识,不能显示外交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排除D项。
4.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表明“五项原则”( )
A.实现了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
B.改变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解决了中印中缅的矛盾分歧
D.规范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可知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中印之间存在领土纠纷,
“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5.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
时间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第16届)
38
48
20
1962
42
56
12
1966
46
57
17
1969
48
56
21
1970
51
49
25
1971
76
35
17
如表所示现象( )
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
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C.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
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新中国在联大中获得的通过票越来越多,表明新中国在60、70年代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各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无法反映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求同存异在50年代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项;1972年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中国外交僵局才打破,排除D项。
6.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