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1·聊城模拟)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宗法制影响扩大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称为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公”或“侯”;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却自称为“王”,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A正确;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材料没有涉及,B错误;据所学可知,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时期,C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D错误。
【拔高训练】
《周礼·考工记》载:天子之城“方九里”(约10.4 km2)。从考古数据看,洛阳周王城遗址与之相符;东周故城中,秦都雍城、鲁都曲阜、秦都咸阳宫城等也超过了10 km2。这反映出 ( )
A.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B.地方诸侯冲破礼制束缚
C.秦国国家组织能力领先群雄
D.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彻底动摇
【解析】选B。东周战国时期,秦、鲁等国都城达到了《周礼》所说的“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模,反映出地方诸侯冲破了礼制束缚,B正确;“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与材料主旨不符,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秦国国家组织能力领先群雄,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经济基础即井田制的“彻底动摇”,D错误。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分封制的崩溃
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故A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的表述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
3.(2020·烟台模拟)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由国君派遣的“相”主管和掌握赵、秦等国封邑的治理和兵权,这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开始集中
,因此A正确。B、C是在秦朝,排除;D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2021·唐山模拟)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论证“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的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
A.《国语》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B.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
C.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工具
D.刘兴林《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中的论点
【解析】选C。实物史料是指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包括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等,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的资料,直接反映当时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更高,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史料,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工具,就是实物史料,故选C;《国语》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大多是第二手史料,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也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刘兴林的《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属于史学著作,属于一家之言,排除D。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C.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D.主要在于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C符合题意。
6.(2021·济南模拟)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 )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