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4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爆发的背景:
(1)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2)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3)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3.冷战爆发的表现:
阵
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
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爆发的标志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
济
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
事
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
地
缘
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4.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美苏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的原因
1.欧洲经济发达,控制了欧洲,就有了争霸的经济基础。
2.政治上,欧洲是两个超级大国最大的利益所在,西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谁控制了欧洲,谁就控制了众多盟国,具备了抗衡对方的实力。
3.地缘上,欧洲是两种意识形态对抗的交汇点,必然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相争的前沿和重点。
1.唯物史观:美苏由战时同盟到战后敌对冷战,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分歧。这说明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
2.历史解释:理解两极格局的不对称和不完全。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3.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2)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正确认识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地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的竞争与缓和:
(1)竞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缓和。
①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②表现:
a.美苏交流: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b.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等。
2.两极格局的崩溃:
(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仅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家国情怀:通过分析美苏关系由战时同盟到战后破裂以及两国冷战过程中地位的变化,理解国家实力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进而认识到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