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考前特训 高考热考主题练 训练10 城市建设,社会新貌.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4页66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考前特训 高考热考主题练 训练10 城市建设,社会新貌.docx
文档介绍:
训练10 城市建设,社会新貌
1.在隋唐时期城建过程中,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些措施(  )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B.杜绝了浪费和***情况
C.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
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答案 C
解析 “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也说明隋唐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这无疑会推动城市建设的进步,故C正确;这无法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也不可能杜绝浪费和***,故A、B错误;官营手工业衰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D错误。
2.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
单位:万(余)
1860年
1890年
上海
23
100
汉口
20
80
天津
19
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的萎缩
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
答案 C
解析 1860年至1890年,上海、汉口和天津的人口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开展,创办了近代工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增加,C项正确;农村经济的萎缩会助推人口向城市迁移,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会促进人口的迁移,但也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此阶段清王朝并未实施移民至大城市的政策,排除D项。
3.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城镇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
时间
城镇总人口
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
1843年
2 072万
5.1%
1894年
2 351万
6.0%
1949年
5 765万
10.6%
A.呈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B.低速推进
C.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分布不均
答案 B
解析 中国近代城镇人口经历一百余年的发展,才从5.1%增长到10.6%,且前50年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不足1%,可见是低速推进,B项正确;据材料数据信息不能得出“呈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分布不均”的结论,排除A、C、D三项。
4.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不夜城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抗战期间重工业亟待内迁
B.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C.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D.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45.5%,每日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不夜城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可得出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基础建设比较发达,反映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与抗战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上海一个地方,不能反映整个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排除。
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