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殷周之际文化“兴废”主要表现在
A.家族文化取代部族文化 B.理性文化取代巫觋文化
C.专制文化取代分权文化 D.人本文化取代鬼神文化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家族文化产生于殷商,形成于周朝,家族文化不足以概括整个周文化的特征,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神秘观念笼罩着整个社会,无事不卜是当时的显要特征,因此整个商文化属于巫觋文化,西周礼乐文明重人文,理性色彩明显,故B项正确;周文化不属于专制文化,故C项错误;鬼神文化不能完整概括商文化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B
2.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不能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分封制有利于周天子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分封制确实有利于疆土的开拓,但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答案】B
3. 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 齐,在稷下治学,“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 B.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
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 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孟子秉持性善学说符合史实,但材料强调的是孟子在稷下治学,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故A项错误;黄老之学不会因为荀子的加入而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料料强调的是孟子在稷下治学,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荀子忠实儒学正宗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官,由儒家的代表人物担任祭酒,说明了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4. 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
“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5. 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形成 B.权力结构的变革
C.思想专制的加强 D.宗法观念的破坏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秦朝;汉朝
【解析】封建经济并不能决定最高统治者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且封建经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故A项错误;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远古时期的世袭变为封建社会的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思想专制并不会影响皇帝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故C项错误;宗法观念的破坏只是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关系出现隔阂的直接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