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原因
(2)结果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4)意义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9】
5.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①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积极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历史局限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1.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著作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销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第一位。(摘自必修教材P108)该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 内容:论证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作用: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
2.阅读教材P109“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提示 积极意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
3.1911年,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摘自必修教材P109)《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提示 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革命者,在其作品中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4.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但并未退还补偿先前的民间资本,由此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摘自必修教材P110)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
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5.《孙中山全集》第1卷记载: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