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 第一次世界大战[见学生用书P2]
1.原因:
(1)根本原因:__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__。
(2)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__萨拉热窝事件__。
(3)其他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2.列强争夺的焦点:__巴尔干__半岛。
3.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时间:__1914__年—__1918__年。
4.经过:
(1)爆发: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看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主要战场和战线: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4)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这一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5)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性质:__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__。
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使用新式武器多,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延伸思考
一战中大量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远程大炮等均在战场上使用,给双方及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想一想,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
【答案】 示例: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等,这大大增加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将会是极其缓慢的,我们应该把科学技术用在造福人类上,用在推动社会发展上。我们应该阻止利用科技制造战争和***武器的行为。
一、选择题
1.此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之称。此役是( B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科索沃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一方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
A.意大利反复无常,不讲信誉
B.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利益为前提
【解析】 战争是外交的一种手段,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3.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历史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D )
A.1914年9月,英法军队同德军在马恩河附近展开大会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
C.在凡尔登战役中,德法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
D.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不义之战
【解析】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ABC三项均为史实。
4.下列图片反映的新式武器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的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