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共10页 第一单元测试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 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 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分封( ) A.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 D. 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 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B. 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 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D. 天子为“天下共主” 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 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先秦诸子的这种 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D.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由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了人,形成了关于人性的大讨论,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政治学说。这说明( ) A. 百家争鸣存在着共同的基础 B. 儒家人性说占据了主导地位 C. 传统文化分裂倾向日益加剧 D. 思想文化目益突出人文色彩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第2页,共10页 A. 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 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 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 普遍推行郡县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 C. 恢复宗法分封制 D. 用权术驾驭大臣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 有效限制皇权肆意妄为 D. 体现了皇帝决策时权力意志 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人也称其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生功绩中最值得人们称颂并至今仍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是 A. 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祖国疆域 B. 开创一系列政治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统治的基本格局 C. 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确立了中国的行政区划 D. 修筑长城、灵渠等大型工程,惠及后世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汉代,立君、立储、宗庙、郊祀、爵赏、法制、边事等国事,由皇帝或丞相、大将军主持,公卿、列侯、二千石以及大夫、博士等参加商议,议定之后,由丞相或大将军领衔上奏,经皇帝裁决施行。这一措施的推行( ) A. 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是政治民主化表现 C. 利于减少国事决策失误 D.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里的“中朝”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 ) A.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C. 王国和郡县的矛盾 D.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