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
1.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2.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 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A. 注重因地制宜 B. 提倡民族自治
C. 强化军事管理 D. 重海疆轻边疆
4.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
A. 君主专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自守 D. 八股取士
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
5. 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
A. 清廷内部矛盾尖锐 B. 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军机处地位的上升
6.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7.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8. 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封建社会的危机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9. 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
A.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B.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C.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 推动了回避制度的完善
10.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