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1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
重(%)
土地占有
比重(%)
人口比
重(%)
土地占有
比重(%)
贫农、
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
地主
14.5
54.8
7.9
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干到户的实施
2.有人评价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下列说法能证明此观点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
A.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B.为国内的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D.粉碎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秩序,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
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所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2
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赫鲁晓夫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6.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该“制度”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逐案通过……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8.“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这说明《共同纲领》(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9.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的一些投机商人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由此引发了( )
A.物价上涨 B.“银元之战”
C.“米棉之战” D.土地改革
11.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12.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 )
A.1919年巴黎和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13.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4.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