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课时11 辛亥革命-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人教)(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95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课时11 辛亥革命-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人教)(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课时11 辛亥革命
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
A.清末新政的失败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党人的妥协
【答案】B
【解析】“预备立宪”即为清末新政的内容,所以清末新政的失败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以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矛盾激化,由此清政府谋求改革以维护统治,故选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故排除C项;清末的革命党人始终在谋求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妥协,故排除D项。
2.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B
【解析】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洋务运动后期即已出现,故A项错误;随着近代商会的发展,平等、自由等观念不断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进程的发展,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故C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D项错误。
3.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到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
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可知,清末新政已经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反对“新政”是因为“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4.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右上角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 )
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
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
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可知,该漫画表明当时清政府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行集权之实,故选C项;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与材料所述时间“1907年9月”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可知,该漫画表明当时政府本质上反对西方民主,未涉及娱乐方式,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所述时间“1907年9月”不符,排除D项。
5.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
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答案】A
【解析】材料“引起战祸……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体现出清政府的卖国行径,故A项正确。“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官员对革命党人的支持,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的结果,故D项错误。
6.清末的中国出现了废除帝王纪年采用新纪年的主张,并形成了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帝尧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耶稣纪年之争。这反映了( )
A.满汉民族矛盾已不可调和
B.恢复传统纪年的迫切愿望
C.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D.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及的众多纪年并未涉及“满汉民族矛盾”,A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与耶稣纪年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由材料“清末的中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