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1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提出改革科举制度,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清廷却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这表明( )
A.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
B.慈禧太后的阶级立场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C.维新思想得到清廷的认同
D.清王朝政治体制的被动革新
2.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 )
A.成立兴中会
B.筹建同盟会
C.策划武昌起义
D.组建临时政府
3.孙中山说:“满清之政治***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五权分立
4.1911年10月11日,某城贴满了告示,上面写道:“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不用猜疑。……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毋差池!”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5.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6.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这主要表现在( )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它建立了共和政体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2
7.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稿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知( )
A.新政没有实际成效
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8.下表为清末立宪进程概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民间
清廷
1906年
立宪派积极宣传立宪,要求迅速加以实行
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
各省政团纷纷上书请速开国会
定以九年为实行之期
1910年
各省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进京请愿
许三年后开设国会
A.立宪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B.民众普遍参与清末民主运动
C.立宪风潮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
D.清政府积极推动立宪的进程
9.有历史学家认为:“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B.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组织中国同盟会
D.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10.“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11.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3
12.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义和团运动的发生
D.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
13.1912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的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4.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