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7课 法律与教化 教案.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38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7课 法律与教化 教案.doc
文档介绍:
第37课 法律与教化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和世界法治与教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史主要叙述了德治与法治相关的儒家与法家之争,中国古代德治和法治逐渐走向融合,并以家规、乡约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在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历程,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史主要叙述了西方法律的源头--罗马法及在近代发展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基本内容。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
(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3)发展: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寻找治国新思想。
2.法治
(1)早期国家已有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
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兴起的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奴隶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经济产生并发展。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宗法、分封、礼乐制度逐渐瓦解。
(3)思想:礼崩乐坏,礼制社会秩序逐渐崩溃。诸侯国君寻找治国新思想。百家争鸣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的历史影响
(1)经济:维护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2)政治
①成文法运动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标志着旧的奴隶制法律时代的终结和封建制法律时代的来临。 
②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诸侯国政权。
(3)思想:巩固了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儒家仁政与德治的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的法治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
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
(1)唐高宗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及其弊端
(1)法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
①“以法为本”,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②公布法律,重典治国的成文法传统。
③“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平等精神。
(2)儒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
①以人为本,主张“天下归仁”。
②以宗法为纲,重视人情的因素。
③维护传统制度,强调因事设刑。
(3)道家思想中的法治观念:崇尚无为而治,否定有为的人定法。
(4)法治观念的弊端
①专制主义笼罩,缺乏“妥协”的精神。
②宗法制度压抑个人独立,缺乏权利意识。
③政治缺乏民治思想。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
元朝
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
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1)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3)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4)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