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4页69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
文档介绍:
第10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社会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1.明朝中后期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陆王心学
①代表人物:王守仁。
②主张:以“致良知”为核心理论;“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③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明清之际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2)顾炎武和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①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台演出: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知识点四 科技
1.传统科技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链接·选择性必修2·P19-21】
知识点五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革新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1)石制工具:质地坚硬、耐用。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2)青铜农具: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制农具: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已懂得利用杠杠原理进行灌溉。
(2)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
(3)唐代: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画像石中出现纺车纺纱场景。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陶瓷业工具
(1)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2)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
(3)南朝: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4)唐宋时期: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3.金属冶炼工具
(1)锻打工具: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2)铸造工具:坩埚和范。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原产美洲的高产、耐旱作物引入中国并推广。(摘自必修教材P83)这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 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产作物的传入刺激了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