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预测卷02-【北京】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人教)(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2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预测卷02-【北京】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人教)(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预测卷02
材料解析题:共5小题,共55分,第16题11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1分
1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狄,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自春秋之后,西周内部出现了王室实力削弱、贵族力量壮大,以致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过,现实政治的改变并非意味原有观念的丧失,原有的历史意识在此过程中仍被保留下来。即使在战国时期,当周王室权威尽失,诸侯国之间兼并之时,存在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仍然被华夏所认可,并逐渐为夷狄所接受。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系政治结构的作用。
——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材料二 自辽景宗开始,辽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包括整饬吏治、重用汉族官员、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等。辽景宗注重学****汉族的统治经验,寻求汉人的治国之道和政治经验和教训。保宁八年(976年)“实行科举,为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打开通路”。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和战乱中被俘的汉人,这些汉人长期生活在辽朝,并且其中一些还担任官职,受到重用。随着汉人在辽长期的生活居住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族士人的思想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汉官不思归”。但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此时的辽已经****汉风”,或者说是原来的“华夷之辨”此时已发生了变化。其后的辽圣宗心慕华风,崇尚儒学,更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步步向汉族靠近。辽朝的“尽****汉风”让原本意义上的华夷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
——摘编自常虹《从宋辽民族关系的演变看华夏民族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的主要原因。(5分)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于周室,我为长”可以得出在血缘上以华夏人自居;“天下共主”反映出在政治上接受天下共主的观念;“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系政治结构的作用”反映了在文化上认同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的礼乐文明。
(2)原因:可以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在和辽朝的竞争中,北宋逐渐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辽朝的军事实力则愈发强大,导致辽朝有信心和北宋竞争;宋辽战争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辽进行改革并寻求汉人的治国之道和统治经验,实力大增;辽实行科举制度,为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打开了通道;辽实行蕃汉分治制度,“汉官不思归”;辽统治者心慕华风,崇尚儒学。
【答案】
(1)表现:在血缘上以华夏人自居;在政治上接受天下共主的观念;在文化上认同以宗法分封为核心的礼乐文明。
(2)原因:北宋逐渐出现积贫积弱和辽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宋辽战争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辽进行改革并寻求汉人的治国之道和统治经验;辽实行科举制度,为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打开了通道;辽实行蕃汉分治制度,“汉官不思归”;辽统治者心慕华风,崇尚儒学。
1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