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课(一)
视角1 历史线索——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与演化
【知识点拨】 (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
(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对点训练1】 (2020·大连名校联合模拟)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 )
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
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
答案 A
解析 “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说明强国为中心的文化既是政治的臣服,也是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东周时期行政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问题,排除C项;“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里的中心更多地体现了实力,而非民族区别,排除D项。
视角2 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知识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上
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④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3)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对点训练2】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调研)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成为儒家和法家争论的核心问题。“表面上势同水火,两不相容,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对立中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礼”与“法”是不同的治国策略,有本质不同
B.儒家与法家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C.“礼”与“法”都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本质相同
D.“法”继承了“礼”的规范性但又突破了其保守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实际上二者是对立中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可知法是对礼的继承和发展,故选D项;礼和法的本质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礼法只可能相互借鉴,不可能融合,排除B项;材料强调礼法的对立统一,而不是强调两者的共同点,排除C项。
视角3 规律趋势——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拨】 (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朝:在国家管理上实行内外服制。
(3)西周:政治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