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课(二)
视角1 历史线索——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知识点拨】
1.世官制(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
2.察举制(汉朝)——推荐才德高尚的人为官
西汉创立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任用,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选官制度。理论上,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除孝廉外,汉代察举还有贤良、文学、兵法等名目。东汉后期,钻营请托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品评官评官、授官
(1)形成: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写成品和状(品即等第,状即评语),经过层层核实后上报吏部,成为授官依据。
(2)改变: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不久就被世家大族左右,门第家世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仕途为世族垄断的现象。
4.科举制(隋唐)——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1)背景:南北朝后期,社会动荡,世族力量衰落,庶族力量崛起。
(2)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3)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进士科考诗赋,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明经指通晓经学,重帖经墨义,只需熟读经书);唐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超越了明经;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录取武将)和殿试(由皇帝主持,但直到宋代才成为定制);唐玄宗时任用高官(礼部侍郎)
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4)影响
①积极影响:抑制了世族门阀的势力;拓宽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将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士人把主要精力用来应付诗赋、经义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后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文化因素。
【对点训练1】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择优录取,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
视角2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特征
【知识点拨】
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