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纲要.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4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纲要.doc
文档介绍: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概述: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了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 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后尝试建也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
2.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中国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
第四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了解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本课重点: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种选官制度);
本课难点: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知识概要
一 秦汉至魏晋时期
1. 先秦有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荐举和功劳制等。
(1)西周至春秋,实行世官制,形成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采用荐举制、军功任官等。
2. 西汉时,使用察举制
(1)标志: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孝廉
(2)选官依据: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
(3)分类:常科,制科。
(4)评价: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3.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开始: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
(3)选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4)评价: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 考核办法
在中国古代,考核被称为“考课”“考绩”“考功”和“考效”。
秦汉采用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5. 监察制度
(1)形成中央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
(2)汉武帝划分十三州,设置刺史,以巡行郡国。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
1. 选官用官:采用科举制
(1)背景:门阀士族的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与政治。
(2)形成: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两宋“取士不问家世”,发展完善。
(3)分类:制举,常举。
(4)选官依据:考试成绩(才学)
(5)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2. 考核制度
隋唐时归吏部负责。唐朝考核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考核称为“磨勘”。
3. 监察办法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划分十道,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3)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
三 明清时期
1. 选官,采用科举制(八股取士)
(1)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