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
3.佛教
(1)传入:两汉之际。
(2)发展
(3)曲折:反佛斗争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1)书法
(2)绘画
(3)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知识点三 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科技
(3)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4)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
(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链接·选择性必修3·P52-53】
知识点五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中国输出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
(2)输入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以及葡萄等。
②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2.文化交流方面
(1)中国输出: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输入中国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②祆教(俗称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1.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摘自必修教材P42)这主要体现了哪一种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 佛教。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摘自必修教材P43)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封建经济繁荣(物质基础);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条件);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条件);民族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