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课时1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人教)(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1.61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课时1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人教)(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课时1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 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成为社会的共识
【答案】C
【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爱国思潮,促使大批青年学生赴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选C项;材料反映五四运动激发青年赴法探求真理,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的共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胡适意在( )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我们可以得知胡适反对五四运动中学生参与政治这一做法,这是他对五四运动的一个反思,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出胡适要求“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这不代表五四运动得不偿失,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述及胡适反对学生参与社会事务,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表明胡适赞扬学生的爱国运动,故D项错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
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的水平
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反映学****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之后,无产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而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改变了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主,故选D项;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向西方学****内容的变化,与学****水平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并未改变,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学****俄国革命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并不能因此判断其成为共识,排除C项。
4.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中指出:社会改造必须一方面“研究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并行不悖的。他同时指出,这种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 )
A.将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相结合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把启蒙与行动统一起来的救国运动始于五四运动”可知,五四运动把理论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B项;A项所述只是材料反映的表象,而非实质,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阶级,排除D项。
5.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
B.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
C.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日本称五四运动为“《排日学生暴动》”“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日本极大的震撼,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盲目排外,排除A项;材料不能明确说明五四运动的目标,排除B项;抗日战争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排除C项。
6.1915年5月9日,日本政府强迫中国接受了二十一条。13日,陆征祥以中国外交部的名义,全文发表了顾维钧起草的声明,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同时,北京政府制定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北京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激发民众爱国情绪
B.推卸历史责任
C.避免公众舆论谴责
D.巩固政府统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向中外宣告了中日交涉的始末。同时,北京政府制定了国耻纪念日,将国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可知,北洋政府此举主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